炒股配资网选 一个善举,毁掉大明辽东防线!收留蒙古灾民,最终让他自焚殉国!_袁应泰_熊廷弼_辽阳
袁应泰掏空县衙存粮,下令:凿一斗石,换一斗米!并且捐出自己三年俸禄约万两白银,自己却“布衣素食六年,未闻有崇肉累帛之奉”,在太行山开凿出四十丈长的隧洞。五年寒暑,血泡叠着老茧,终于换来沁河清流穿过太行,25道堰闸如银链舒展,数万顷焦土化作稻浪翻涌的“河内小江南”。当地百姓含泪称他为“禹后一人”。这个水利工程灌溉田亩数万顷,使邻县也受益。政绩为两河(河南、河北)之冠。
后来,袁应泰任淮徐兵备参议时,又碰上山东遭大灾,饿殍遍野。别人忙着写公文等批示,袁应泰直接开仓设粥厂,又发动灾民“以工代赈”:修城墙、挖护城河、葺孔庙,让百姓靠力气换口饭吃。并且挪用额外税和漕折银,把本该上缴的税款和漕粮折现的银子,全换成救命粮。此举很快换来一纸弹劾,皇帝判了他一个“擅移官廪”,让他“称病归乡”了事。
展开剩余76%多年后,袁应泰被起用为河南右参政,以按察使身份到永平(明代属京师北京)治水。当时后金屡次兴兵攻边,袁应泰加紧练兵并修备武器,关外所需粮草、火药之类都能及时供应,深受经略熊廷弼信赖。泰昌元年(1620年)九月,袁应泰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,代周永泰巡抚辽东。十月,熊廷弼被罢官,袁应泰代理经略。
后金努尔哈赤起兵,袁应泰接替熊廷弼,负责守辽阳。
辽阳,是明代辽东都指挥使司治所(即司令部所在地),辖辽东二十五卫,也是辽东乃至全东北地区的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不但人口多,街道繁华,城防也最为坚固。熊廷弼和袁应泰经营辽东,均是坐镇辽阳。辽阳城多次修缮加固,城高墙厚,城外挖城壕三道。每道城壕均宽3丈,深2丈,城上环列枪炮,可谓易守难攻。
时值蒙古各部遭大灾,很多灾民到关内乞讨。部将劝阻:“放他们进城,必混入奸细!”袁应泰说:“我若不救,他们必将投敌;我招收他们,可增加兵员。”就下令招降,于是来他部队归顺的很多,这就是蒙古“夷丁”的来由。袁应泰将他们安置在辽沈两城,这些“夷丁”暗中奸淫抢掠,居民深以为苦。于是众人议论纷纷,认为招降“夷丁”过多,可能暗中被敌人利用,也可能间杂着敌方间谍来日为内应,有叵测之祸。而袁应泰却不以为然,仍然看重蒙古兵的武力值,认为用蒙古兵抵抗清兵而自鸣得意。
天启元年(1621年)三月十二日,努尔哈赤率领大批清兵进攻沈阳。总兵官贺世贤、尤世功出城奋战,败北而回。袁应泰留张铨守城,他自己亲率候世禄、李秉诚、梁仲善、朱万良、姜弼、周世禄等各部出城列阵。努尔哈赤先派两黄旗冲击,袁应泰亦率明军迎战,双方大战二次,两黄旗被击败溃逃,明军则狂奔追杀。之后白旗、红旗、蓝旗各有一部出来列队用火器齐射将明军攻势遏止,随后整军冲锋将明军逼回城下。
次日,蒙古“夷丁”果然作内应,使两员大将战死。总兵官陈策、童仲揆赴援,也阵亡。七日后,辽阳告急。袁应泰急调五路总兵出城迎敌,却在野外被后金骑兵分割剿杀。败退回城时,护城河已被放干,火光映着城头“袁”字帅旗。
三月二十三日,小西门火起,内应打开城门。后金兵如黑潮涌入,街头巷尾都是刀刃砍进骨头的闷响。袁应泰对巡按御史张铨惨然一笑:“您无守城之责,快走!我死于此矣。”转身走上镇远楼,将尚方宝剑与官印佩在腰间,自缢于梁下。妻弟姚居秀随他赴死,仆人唐世明抱尸痛哭,点火焚楼。
这个从黄土高原走出的书生,前半生像一头勤恳的老黄牛,在河渠田垄间躬身为民谋福;后半生却被迫披上戎装,在辽东的寒风中扛起一座摇摇欲坠的江山,最终以自缢殉国画下句点。
同时,以身殉国的还有:监军保廷魁,命妻女投井,自缢而死,监军崔儒秀下城与徐都司痛饮对泣,自缢而死。巡按御史张铨坐在衙门,骂贼不屈而死。
袁应泰虽然不懂军事,更不善长计谋,以致沈阳、辽阳两大重镇失守,令明军死伤无数。但在明朝喜宗眼里,他的忠君报国精神可嘉。于是,后来又追封袁应泰为兵部尚书。
发布于:广东省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